首页 > 常识 >

髯口是什么意思(戏曲人物的髯口及髯口功)

2024-12-01 11:32:17

生活中一个人生气、发怒,人们常会用“吹胡子瞪眼”这个词形容。在戏曲舞台上表现人物情绪和神态也常有“吹胡子瞪眼”的表演。只不过舞台上生、净、末、丑各行角色所戴的各式假须,并不叫胡子,在行內统称为“髯口”,也称"口面"。

现在咱们看到的京剧髯口,通常都是戴在耳朵上的。据说中国早先的戏也有把胡须直接粘在脸上、面具上的,后来发现把胡须编制在铁丝上,挂于耳上,对于演员来说非常灵活、方便,同时也适用于创造各种耍胡须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的情绪、性格所以胡须的形制和戴法便渐渐定型了

髯口,用犀牛尾、马尾、细尼龙丝或人发制成。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,三绺髯、满髯都较短,紧贴面颊,接近写实。后来改用细金属丝作挂钩,趋向夸张、装饰,式样上也逐渐丰富。

▲黑满

观髯而识人。髯口按照年龄分有三种“白、苍、黑”三色。按人物性格分有“三髯、满髯、扎髯”。但是在戏中各色人物众多,于是又衍生出许多种类:三髯。即三绺髯。分“白、黪、黑”三色。一般清雅之文人、静穆之武人常挂三髯。髯口的应用,成为显示剧中人物年龄、性别、性格的一种不可少的化妆装饰物。

髯口依其形状、长短、疏密等可分为满髯、三绺髯、扎髯、二涛髯、丑三髯、八字髯、一字髯、吊搭髯、四喜髯、五嘴髯、虬髯、一戳髯、王八髯等。在实际使用时短髯的式样又比长髯丰富。

▲京剧《野猪林》鲁智深戴黑一字,后改戴虬髯

虬 髯:是形容人物两鬓、两腮、下颏及上唇部位,生长着一排短而卷曲的胡须。如《野猪林》剧中的鲁智深所戴的髯口。一戳髯:是形容人物在上唇正中部位,生长着一撮尖翘髭着的胡子。如《三盗九龙杯))剧中的王伯彦所戴的髯口。王八髯:是形容人物两鬓、两腮与上唇部位,生长着一排相连的胡子。它中间的须梢较长,两边的须梢较短,而且不甚整齐。如《十字坡》剧中的大解差、《四进士》剧中的姚庭椿所戴的口面。

▲紫满

髯口的常用式样,加上色彩的不同和尺寸上的若干区别,有许多不同,所以戏曲剧团常备髯口有数十种之多。通过其形状、样式、长短、疏密来表示剧中人的年龄、身份、容貌和所处的境遇。

髯口颜色以黑、黪(灰)“黪”音同“惨”、白三种为主,以区别角色的年龄;黑色主要代表中年男性,黪色主要代表中老年男性,白色代表年迈老人。什么是黪呢?就是人到中年,四五十岁,胡须的颜色正在由黑变白,这个过渡色就是黪。少数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,也有用红髯、紫髯、蓝髯及黑红二色髯的。

▲黑三

▲白满

▲白二涛

▲白三

满髯,整个一片胡须,把嘴盖住。戏中凡富贵之人多挂满髯。如姜子牙、项羽、孙权等。有些气象雄伟不粗犷者也会挂满髯。

▲ 黪满

▲ 黪三

长而浓密的胡须。满又分紫满、白满、花满、麻满、黑满等,长短不同,有时齐腰,有时齐胸(净角满髯较生角长些),形状长而顺直,浓密,一般为有地位的人物使用,如秦腔《宇宙锋》赵高戴黪满,秦腔《铡美案》包公戴黑满等。

▲白扎

▲黪扎

扎髯,满髯中央一片剪于嘴齐,另有一绺系于颏下。一般粗鲁不羁之人多用此髯,如张飞、焦赞、牛皋等。比黑扎更为倔强粗豪的是红扎,如窦尔敦等。扎的中间是镂空的,两边会滋出两个须子。按颜色分,有红扎,也有黑扎。《连环套》里窦尔敦戴的就是红扎,这都是为了体现人物性格设计的。和扎配合使用的还有耳毛子,它是在演员勒好头以后,插在鬓角的位置来,为的是凸显人物性格特征,也不会让鬓角显得很秃。

▲一字髯

▲二涛 是一种比满髯稍短,而且髯梢两侧逐渐圆下来的口面。

▲三须又称三髯、三截髯,用于生角扮演的各种文武角色,适于表现儒雅清俊的人物。

▲二挑髯

▲丑三髯

▲四喜髯

▲八字髯

▲八字髯

▲八字吊搭

再者还有二涛髯,比满髯稍短,一般为中军、家院、老百姓所挂。丑三髯为戏中诙谐、寒酸或不庄重者所挂。八字髯一般为精神活泼或招人笑乐的人,如朱光祖、杨香武等。虬髯即卷曲的胡须,一般为勇壮不爱修饰的人所挂,如《醉打山门》的鲁智深等。

戴什么颜色的髯口,在勾脸的时候,是有讲究的。一般戴白的髯口,就要勾黑鼻窝,不能勾黪的。戴黪满的时候,要勾灰鼻窝。从色系搭配上,老祖宗考虑得都很周全的。

髯口的运用不仅是遮盖演员演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,也是一种刻画人物心情与神态的艺术工具。演员通过各种髯口的表演技巧,可以以优美的身段造型,来刻画人物。

髯口在使用中讲究角色的专人专用,即脸潽化。如舞台上的关羽,原先戴三髯,后为突出表现他的美髯,创制出五绺髯,用人发制成,为关羽专用,故又称“关公髯”。再如水浒戏中的刘唐,在所戴黑扎或黑二涛髯中夹几绺红髯,称为“刘唐髯”。关羽的髯口比较特殊,以长头发制作的居多,这样会非常地顺,符合关老爷的形象。

抖髯

髯口在长期的舞台表演过程中的受到不断改进,与演员利用髯口做种种身段动作,以刻画人物的情绪、性格有相当大的关系,由此形成了人们叹为观止的"髯口功"。

髯口功是中国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,即戏曲演员借助舞弄髯口的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心情的舞台表演技巧,俗称“耍髯口”。

耍髯口的技巧有:搂、撩、挑、推、托 、摊、捋、抄、撕、捻、甩、绕、抖、吹等多种。其中有些是单项动作,有些可以组合一起连贯使用,必须与舞蹈身段密切配合,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情绪。这其中有些是单项动作,有些可以组合一起连贯使用,但必须与舞蹈身段密切配合,才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情绪。表演前须事先往髯口须毛上喷水,加重分量,以便充分发挥表演技巧。

耍髯口与人物性格和动作的关系:搂髯→多用于昂首观望与低头俯视;撩髯→多表现思忖和自叹;推髯→多反映慨叹;捋髯→多展示安闲;抖髯→多用于惊怕;吹髯→反映生气;。

另外髯口的应用还有一些功能,如捋须是整理胡须的姿势;搭须是武人急速进场时用的姿势;推须用于回头看时;揾须有揾泪的性质;端须时是自己看自己,或是他人看自己·等。

“髯口功”是我们戏曲中独创的非常具有观赏性的表演,能把人物的喜怒哀乐种种情形表达出来。“耍髯口”一定要恰到好处,依照剧情做到点到为止,既让人看得过瘾,又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,绝对不能滥耍,为耍而耍。

演员表演舞台角色无论是戴髯口或耍髯口功,都是戏曲人物表达内心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,这种表现形式既丰富了演员的表演,也可以展现演员的艺术功底,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是说戏曲表演之不易,非须经过长期训练不可。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科创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8号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