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转一响是什么东西(三转一响,哪三转,哪一响?)
农村婚礼现在看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了。当下的年轻人结婚,不仅要房子、车子,还要给女方丰厚的彩礼。不得不说,现代社会的物质需求让婚姻的门槛越来越高,似乎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承受范围。
然而,如果我们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,那时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所需的条件可谓是简单粗暴。当时,只要男方家里有一座房子,再加上适量的彩礼,基本上就能成婚了。但是,要注意,彩礼金额当时是很有讲究的。我当地的传统,一份彩礼只需120元,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则要出两份,总共240元。当然,除了彩礼外,女方还要求男方必须具备一套“三转一响”的物品。
那么,“三转一响”到底是指什么呢?简单来说,就是指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和收音机。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的农村,自行车是非常流行的交通工具。尤其是在平原地区的农村,每个家庭都要有一辆自行车。而偏远山区的农村由于地势的原因,很多村民并不需要自行车,所以他们的“三转一响”就成了“两转一响”。自行车是当时农村男女结婚所必需的交通工具,也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之一。
缝纫机则是女方特别看重的物品之一。当时农村的人们都是靠自己动手,穿衣服更是得靠自家制作。女性从十几岁开始,母亲就会教女儿学会裁剪、缝制衣物。等到女儿嫁人后,她也将成为男方全家人制衣的主要承担者。因此,缝纫机在结婚时非常重要。家庭中,男人或者家人穿的衣服好看,就说明这个家庭的女人很能干。我记得当我结婚的时候,家里买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,虽然已经忘了具体花了多少钱。
手表也是七十年代比较时髦的生活用品,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在当时,如果手腕上戴着一块上海牌手表,无论是走路还是穿长衫,都会昂首挺胸地显摆。手表成为人们身份的标志,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农村人来说,拥有一块手表是很奢侈的事情。我当时也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,花费了100元。
最后一个必备物品就是收音机。在那个没有电视、手机和网络的时代,收音机是农村家庭最豪华的电器之一。收音机可以选择各种电台,主要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。除了新闻以外,还有各类节目可以听。家里有一台收音机也意味着是个相对比较富裕的家庭。
总结来说,七十年代农村人结婚女方要求的“三转一响”,指的是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和收音机。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,缝纫机作为衣物制作的重要工具,手表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,收音机则提供了人们获取外界信息和娱乐节目的渠道。当时的农村结婚并没有太多繁杂的物质条件,却充满了朴实和温馨的情感。今天回首,或许我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对婚姻的过度追求,以及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婚姻所要承担的真正责任。